您现在的位置 : 网站首页 >> 文化 >> 百花台
读书摭拾
发布日期 : 2023-10-13 10:04:18 文章来源 : 潮州日报

  “外物之味,久则可厌;读书之乐,愈久愈深。”无论文学史地、政经科普、还是闲杂篇什,我一概见书喜猎。于散文读得最多,鲁迅作品,尤为喜爱。


  据说当今校园有句调侃语:“语文课三怕:作文、古文、周树人。”前两怕且按下不提,你说这周树人有甚可怕?鲁夫子的文章,古文句法,典僻字生,意蕴深藏,真有一壶够你喝的。奇的是,不少从业于士农工商的“社会人”(包括学生时代的“怕周树人”者),他们在聚谈海聊或码键发微博时,不经意间,皆会引用鲁迅文章中的金句。大文豪鲁迅的文骨,有如古莲子藏于“土”中,还是悄悄然地萌芽发叶,蹦出地面。


  对于名人,不激不随,静思有得,是读书人应有的信条。我只写自己读鲁(包括有关鲁迅的掌故)发现的一枝一节,凑凑热闹。


  “猹”是何物


  鲁迅有名篇《故乡》,以前一直入选中学课本。教师们对文中出现的“猹”是什么动物,各说各的,莫衷一是,以致辩议蜂起。只要检索那些年的语文教育类期刊,就知道“猹”比明星的聚焦度还高,真是“雾断云山”,神龙见首不见尾。


  黄恽在《难兄难弟——周氏兄弟识小录》一书中,谈到“猹”字的出实。原来,1929年,曾参与中共建党的俄国人柏烈伟起意要译鲁迅的小说,《故乡》是他选定的篇目之一,却不知道该篇中的“猹”为何物。柏烈伟晓得,“语丝派”作家章衣萍和鲁迅来往较密,遂通过章间接向鲁迅提出疑问以求解答。1932年,北新书局出版的《衣萍书信》,收录了一篇章衣萍给柏烈伟的信札。信中言及:


  因为这字(指“猹”字)字典中找不着,几日前我看见鲁迅先生,便把这“猹”的


  问题问他。他说,这“猹”字是我自己造的。


  ——究竟是什么东西呢?是“刺猬”罢?我问。


  ——不是,比“刺猬”大。他答。


  ——究竟是什么呢?我又问。


  ——是乡下人说的,我也不大了然。大概是“獾”一类的东西罢?……


  白纸黑字,言之凿凿。这才知道,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,这个疑结就由作者自己给解开了。噢,不少人心中未知的“新知”,其实是早有答案的“故知”了。由此可见掌故一类小书,自有其存在的价值。在中国文化史上,武则天的“瞾”,郭沫若的“嬲”,还有鲁迅的“猹”,就是我所知道的自行造字的几个例子。


  课堂上“骂人”


  名记者许君远先生在1947年曾发表过《记北大的教授群》一文,以学生的眼光谈了自己的观点:


  鲁迅的小说史我倒不曾缺过课……他批评时事多于就书本的正面发挥,而其引人入胜则在他善于诙谐。方曹锟、张作霖在北方对峙之际,他偶然说起古代门神是“神荼郁垒”,不知道什么时候被人换成一个黑脸的尉迟恭,一个白脸的秦琼。若干年后,说不定又被换成曹锟和张作霖了。课室为之哄然。


  这是一个不褒不贬的回忆。由于后来鲁迅被树为独一无二的“革命家”、“思想家”,人们的印象中他似乎只能是一个怒目金刚式的斗士角色,此段记述,形象地突现了鲁迅在职场生涯中的真实一面,他以一口“蓝青官话”(绍兴口音的普通话)讲课,很多学生听不懂,倒是他的幽默带来了课堂的热闹。


  “一切好的诗到唐已做完”?


  鲁迅先生曾经认为,“一切好的诗到唐已做完”(记不起在他在哪篇文章中说到此观点)。


  本人学浅识陋,窃以为鲁迅先生的这个观点,似可再推敲而后定。


  中国的诗歌发展,从周末以四言为主要形式的《诗经》,经楚辞的“自由体”、汉魏时期的五言诗到唐朝的古体诗、律绝诗,在艺术形式上臻于完美,在思想内容上成功表达了作者的喜怒哀乐,对真善美的追求,对友谊,对爱情,对国家、人民的强烈热爱。加之唐朝开放阔大、浪漫包容的时代氛围,催生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一大批优秀的诗人,迸涌出大量优秀作品。经过一千多年时间的淘洗,处于巅峰时代的东西跟当今读者“心有灵犀”依然相通。


  唐诗是牡丹的话,宋诗就是芍药。宋诗多了理性思维的渗入,一手散文式语言给用得摇摇曳曳,活色生香,摇曳自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,也应包含在我们的视窗之中。我们现在拥有全唐诗一共有5.6万多首,而全宋诗(已经出版)有作品24.7万,将近前者的五倍之多。我们仅仅讲唐诗宋词的话,那么就把20多万首宋诗,包括北宋的苏轼和创作了9000多首诗的南宋诗人陆游排除在这个范围之外。研究诗歌要兼顾唐宋,才无遗珠之叹。


  至于宋词,美艳堪比海棠。词有“诗余”之称(也是诗的别裁),里面也有大量精品。词虽然在宋代达到高峰,但如果“只夸儿子不看爹”,忽视唐五代词,也不公道。唐五代词量不多,大概 2600首,但是它的水准不容小觑,已经出现了像韦庄、李后主这样的大词人。诗词这两种文体如哥儿俩,“血缘关系”非常密。浅陋如我者,斗胆说一句,阅读和研究诗词,不妨将唐宋打通,完整地采用唐宋诗词这样一个概念,如何?倘若鲁迅先生健在,不知他是否认可“一切好的诗词到唐宋已做完”的说法?


  唐宋诗词是中国诗词发展的巅峰。现代人物欲太强,生活太忙,没办法把日子过得更雅致潇散。如果能偷闲读点唐宋诗词,在精神上恢复些许诗意的自我,兴许也是千金难买的人生一乐啊。


  陈放


编辑  张泽慧  责任编辑  詹树鸿

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,严禁转载。 承办单位: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
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:www.12377.cn
潮州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768-2289965 举报邮箱:gdczsjb@126.com
电话:86-768-2289965 传真:86-768-2289965 地址: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
版权所有 2004-2013 ©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.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*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
粤ICP备13030909-1号 公安网站备案号:445101301104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