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 : 网站首页 >> 文化 >> 百花台
萧关青绿 山不“远”人
发布日期 : 2023-08-11 09:19:55 文章来源 : 潮州日报

  □ 张翼

  唐诗里的“萧关”描写,有几个比较容易读出的特点。一是心理感受上侧重一个“远”,以虞世南为代表,“萧关远无极,蒲海广难依。”(《从军行》)不仅造境极深,而且把位于宁夏南部的萧关和新疆东南的罗布泊对举表述,足见萧关在当时人眼中,特别是从京城长安作为立足点的视角看来,“远”到什么程度。这和我们今天四通八达、高速飞驰的交通环境,和山清水秀、人声鼎沸的生活场景不可同日而语。

  实际上,即便是在当时,萧关的远也并非出于自身与生俱来的生分个性,而是由于其本身作为一座关口、一条道路、一个中介,成为某种心理区隔的符号,不是萧关有多远,而是一出或过了萧关,就“远”。这一点,其实和函谷关、武关、散关一样,都是作为出塞入塞的关口符号而存在的。“西出阳关无故人”,说的就是这种远无极的人生感喟。而这句话也并不能借以说明阳关就是中国人的精神故乡,故乡怎么可能天天是那样一个以分离告别、洒泪哀泣为主要场景的所在呢?正如白居易说到长安城东的长乐坡一样,“终日坡前恨离别,谩名长乐是长愁。”真是一句入情入理的大实话。

  二是地理功能上的道和路。“萧关道”、“萧关路”的较多频次出现,说明其交通功能的发挥是相对较稳态的。王昌龄和岑参不约而同写到了“八月萧关道”,考虑到当时“八月即飞雪”的时令特质,这样的萧关表现出来的并非人们想象中的一成不变的荒凉、焦虑和萧索,而是那种人来人往、马蹄声咽的繁忙、紧张和振奋,而诗人们不断记述的迎送壮行也在表明,萧关作为一条融合、互通乃至于江湖与庙堂的对话脉络,其地理和情理上的读解空间要阔大得多。

  三是从时代上萧关熔铸了秦汉和大唐的文明神韵。唐诗中写到萧关,经常出现“秦关”“秦城”“秦原”“秦楼”,“汉塞”“汉界”“汉使”“汉畴”等意象,这固然与唐朝诗人惯用典故的操作习惯有关,更重要的,是萧关本身就是历史传承的产物,它本身就是秦汉雄风、盛唐气象和团结进取的见证。在这里,历史不是一个背影,更不是一个阴影,而是一道倩影,所有“过去”了的前尘往事,都是继往开来、向上向善向好向未来的宝贵财富。渺远中的切近,荒索表皮下的滚烫内心,从烽堠多有到满山青绿的画面转换,都足以让人无限感慨,鼓起抵达走进、一探究竟的遐思。


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,严禁转载。 承办单位: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
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:www.12377.cn
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768-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:gdczsjb@126.com
电话:86-768-2289965 传真:86-768-2289965 地址: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
版权所有 2004-2013 ©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.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*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-1 公安网站备案号:445101301104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