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 : 网站首页 >> 文化 >> 百花台
根植沃土 圆梦至善
——《陈耿之散文选集》读后
发布日期 : 2023-08-11 09:19:35 文章来源 : 潮州日报

  □ 陆利平

  近期,中国文联出版社再版《陈耿之散文选集》在全国发行,并列入品牌建设和推荐为图书馆藏的公益项目。我认真地细读了全书,有了一些感想。

  我是先在报刊上读过陈耿之老师的作品而后知道了陈耿之的名字。第一次见到他是在2010年初召开的“2008—2009年度潮州市宣传精品奖”的颁奖大会上,当年有5篇作品获得“潮州市宣传精品奖文学类优秀作品奖”,这个奖项只设优秀奖和入围奖,优秀奖只有5篇作品。我有幸与陈耿之老师同获优秀奖,现场还诵读了获奖作品的部分章作,应该说,获奖含金量还是比较高的。我的获奖作品为《当松树成为风景树》,陈老师获奖作品是《村酒》。后来,我专门看了《村酒》的全部内容,这是一篇借喝农家自浸的龙眼酒抒发作者对乡村,以及对曾经关怀关心作者的乡邻友舍真挚感情的回忆文章。

  在我读到《陈耿之散文选集》之后,我才知道,村酒只是陈老师“村系列”的一篇文章而已。有关“村”的作品,还有《村球》《村食》《村乐》等,如果再广之,集子里的相当多作品都是与乡村有关的,可以说是独具潮州本土特色的“乡土写实”。陈老师出生于潮州府城,当过知青、当过水手,年少时也在乡村居住,但他更多日子是在领导岗位上,不论他到哪个位置,对乡村、对乡村事、对乡村人都有着浓厚的深情,也正因为此,才能写出感人的作品。

  我比陈老师年少几岁,是同一个时代的群体。读着他的这些作品,自然而然引起共鸣。《村乐》之中,其经历与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记得刚改革开放之时,一些乡村已有正月劳热的民俗活动,但这个劳热程度要到什么节点上,却是不易把握的,碰到一些乡村领导比较有开放意识的,劳热即使有些过头了,也给予支持,但一些思想比较保守的,有时是有一些小麻烦的。作者遇到的是前者的村领导,于是,他感叹道:“时至今日,我才悟出这样一种文化意蕴:以潮州弦诗为主体的潮汕村乐,是独具特色的潮汕村落文化的灵魂!因为它的内驱力和继承性,看来,我的笛子还要吹下去……”这让作者对那个曾经的场景念念不忘,历久弥新。在那时,我也曾听到主持村里劳热的长老在讨论要劳热到什么程度的问题,以至在我担任村干部之时,全力支持村文化活动的开展,无不与此有关。

  陈老师是从潮州市政协副主席的岗位上退休,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有一定社会地位,但他不摆架子,平易近人。书中没有刻意的修饰,也没有任何玩弄形式的技巧,自然不雕饰,朴实不苍白,字里行间表现出对乡土的崇敬与热爱。其文如人,读之,如潺潺流水,润湿心田,如一个老朋友在与你促膝谈心……

  陈老师更多日子是在从事行政工作,在繁忙工作之余,发表了不少文学作品,出版了个人多部专著,涉及政治、文史、小说、散文、诗词,是一个多面手。其中的红色文学是一个重要内容,而这,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家国情怀。俗话说“行万里路,读万里书”,陈老师行走过的地方多,尤其是对于红色革命景点,其作品更是深深地融入自己的情感在里面。

  原载《人民日报(海外版)》的《井冈山的紫玉兰》是从一种花去表达井冈山斗争精神,但全文大篇幅却是在描写井冈兰和奇宝树,在文章即将结束时才画龙点睛般地写道:“在即将离开井冈山的最后时刻,司机跑得满头大汗地来到我的眼前,说:‘终于找到井冈山人问个明白,他们说:这种花叫紫玉兰。’”很明显,通过这种不知名的花隐喻了革命的胜利有着有名字的英雄,更多的却是无名英雄,正是他们那种像“井冈兰的高洁忠贞品性”,才使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,同时也表达了自己“从今以后,井冈山这种兼容了杜鹃色彩、兰花幽香和奇宝树坚强的紫玉兰,将会成为我人生的永恒目标”。

  同样是红色文学作品原载《人民日报(大地版)》的《西柏坡的紫藤》却是开门见山写道:“要问我到达西柏坡后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?我会脱口而出:紫藤。”这也是从当地常见的植物——紫藤做为切入点,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西柏坡的峥嵘岁月,诠释了西柏坡精神。将紫藤拟化为“含水藤”“智慧藤”“胜利藤”,一环紧扣一环,一层紧跟一层。藤,在作者眼里已不再是单一的“藤”了。作者说过他“每到一个地方就一定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,有历史感的东西就有厚重感。”也正因为他对西柏坡精神的深刻理解,最后,才能“悟出了紫藤的另一种境界“警示藤”。幸亏60多年前毛主席在全国解放的庆功酒中掺进了‘西柏坡精神’,至今,我们的党才能克服“因胜利而陶醉”的麻痹情结,使西柏坡的紫藤延绵进香山和中南海,成为人民共和国的“常春藤”!这充分说明作品不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一个相当高的高度。

  在这本散文集中,有一些作品表现手法较为独特,可以说是散文化的小说或小说化的散文,如:《风华擎标女——一位女侨生的家信》。在潮汕大地重大节日活动,特别是正月新春的时候,几乎每天在不同的乡村都在演绎着乡村锣鼓的巡游,少女擎标旗是这个劳热场面的一抹亮丽风景。作品其表现手法并不太复杂,故事性也不是那么强烈,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开端、发展、高潮、结局等情节。通过书信的形式,描写一位叫巴妮的回家乡华侨少女参与家乡擎标旗的故事,作品侧重“氛围”的营造而不刻意追求情节故事,但又是以散文的形式叙写潮州乡村自然风光、风俗人情。其结构是散文化,其语言有很多却是小说化的,其人物塑造也是小说化的,这个巴妮是一个虚构的人物,但擎标旗的情节却是真实的,读完这篇作品,巴妮这个华侨少女已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深印记,而这,恰是成功小说的所在。它表现了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感受,打破了小说的某些桎梏,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思想,完成了作者的“用哲学来透视潮汕人物的想法(作者语)”的思维。作品集中的《菠萝花》等也属于这种散文化小说。


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,严禁转载。 承办单位: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
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:www.12377.cn
潮州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768-2289965 举报邮箱:gdczsjb@126.com
电话:86-768-2289965 传真:86-768-2289965 地址: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
版权所有 2004-2013 ©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.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*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
粤ICP备13030909-1号 公安网站备案号:445101301104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