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 : 网站首页 >> 新闻 >> 周边
广东省革命老区村长青村:古朴敦厚,文化之乡
发布日期 : 2023-04-11 09:37:14 文章来源 : 揭阳日报

长青村全景图。本文图片由 陈奕波 通讯员 摄


林氏玉祖祠门匾石背面是清代潮州观察(道台)李璋煜为林中蓝所写的“清才雅望”赠匾。

长青古寨东寨门,称兴贤门,又叫鲤鱼门。

惠来拔贡生教谕邓望之八兄弟合力建造的邓氏昂公祠。

长青村老寨古巷道。


  长青村毗邻汕尾市陆丰华侨区,距离揭普惠高速、沈海高速东港出入口不到10分钟车程。是惠来县东港镇辖下一个行政村,属广东省革命老区村。全村辖区面积2.42平方公里,户籍人口2300多人。这里地灵人杰,英才俊彦辈出,或蟾宫折桂,或军旅建功,先后培养了进士1名,举人2名,贡生13名,还有文武秀才、监生等一大批人才,既有“三代孝廉”“父子双贡生”“父子双将官”的辉煌,也有36年连夺三届惠来县拔贡生的荣耀,以及“四世五中宪,一门八外翰”“长青先生教四方”等美誉,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之乡。


  和谐开基业  共品三姓茶


  长青村,古称“罗古溪”,清康熙时称“朥投溪”,乾隆年间,进士邓林梅改村名为“长青”。明朝中后期,林氏四世祖秀冈公倡建围寨。古寨开东、西寨门,称“兴贤门”和“育才门”,整体呈三街六巷布局。


  行走在古村的巷道里,随便遇上一位稍上年纪的村民,他们都会随口念出“长青寨,鼎盖地,藏龙珠,聚灵气”的顺口溜,还有“乾亥龙,双龙入首,窝底浮龙珠,龙脐背书池,龙顶池叠池,寨前浮印斗,狮象把水口”的民谣。他们说,这是先贤们对长青地理格局一份概括,口口相承流传至今。这里所称的“双龙入首”,是指古寨有两条龙脉自西北方向汇聚而来,古寨原来中间有一个天然小山包,就像一颗“龙珠”,形成“双龙戏珠”,而先辈们在营建古寨时因势利导将其布置成“鼎盖藏龙珠”风水阵,也有人称之为“神龟藏龙珠”。


  关于古寨,这里流传着一个可歌可泣的护寨故事。据《长青拾遗》记载,清顺治四年(1647)六月,地方贼首罗英聚众准备围攻惠来县城,沿途劫掠村寨,长青寨是贼军途经之地,首当其冲遭遇围困。林氏五世祖鼎华公挺身而出,举起护寨大旗,村民们在他的带领下同心拒贼,恶战过程中鼎华公身受十多处重伤,几天后不幸辞世。乡人感佩他的英勇事迹,尊称为“乡勇公”,并将他的神位供奉在长青古庙供乡亲祭拜。


  除了故事感人,村里传承至今的喝“三姓茶”民俗文化也显得尤为独特。长青村为多姓氏聚居的村落,先后有罗、古、钟、林、刘、邓、吴、萧、王、黄、彭、谢等10多个姓氏族人聚居。为了和谐各姓氏族人,敦亲睦邻,不知从何时开始,长青人便有了喝“三姓茶”习俗。所谓喝“三姓茶”,就是在每年的元宵夜,由长辈带着孩子,拜访至少三户不同姓氏的人家,讨回三杯茶掺在一起让全家人分着喝,既是寄望健康平安,也促进了乡亲之间的往来,增进团结。先贤的智慧,造就长青村一种优秀的传统习俗,也成了当地各姓氏族人和睦相处的一份真实写照。


  文运启魁苑  科举甲四邻


  从村里相关文史资料收录的航拍图看到,长青村左右有东港溪和西港溪环拥向东汇入鳌江,在出水口处耸立着两座山冈,当地人称之为“狮象把水口”。俗话说:狮象把水口,官贵如星斗。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,哺育了一代代灵秀的长青人。清乾隆十九年(1754),乡贤邓林梅高中进士,后任四川遂宁县令,开启了长青读书人登科入仕的先河。


  在任遂宁知县期间,林梅邓公实施了一系列德政工程,包括修筑大石板路,推广蕃薯藤栽法,修建奎星阁,兴办教育等等,使当地民风有了实质性的改善,更让沉寂了几十年的文风重新昌盛。由于操劳过度,林梅公在任所上辞世。遂宁人民感念他的恩德,将他的神位供奉在城隍庙中,并营建“邓公祠”供当地百姓纪念祭拜,美名世代传扬。


  清嘉庆年间,长青村走出了一位京官——“部爷”林乔梧。乾隆五十六年(1791),乔梧公先后三次晋京寻求仕途上的发展。嘉庆四年(1799)开始在兵部候补学习,历任兵部车驾司郎中、户部宝泉局监督、补授即用知府,诰授朝议大夫。部爷乔梧公除了为官廉正,还以孝道而闻名梓里,相传他在为母亲庆祝61岁大寿时,效仿老莱子“戏彩娱亲”的孝范,身穿彩服在厅堂起舞,逗母亲欢乐。他的母亲70岁时,又从京城告假回家为她庆贺。林氏一家就这样以孝传家,以善流芳,家祠以“善庆堂”作为堂匾,旨在激励子孙后代传承孝善家风。


  历史上,长青人曾连续三届夺得惠来县“拔贡生”的殊荣。清嘉庆十八年(1813),邓望之首夺拔贡生,道光五年(1825),林中蓝再获拔贡生,咸丰元年(1851)举孝廉方正,获道台李璋煜“清才雅望”嘉奖,名列“潮州四君子”。道光十七年(1837),邓其辅三夺拔贡生,成就长青“三拔贡”的盛名。拔贡生每十二年选拔一次,一个县只取一名。长青人连续三届夺得拔贡生,名扬潮州府,令世人刮目相看,这也是长青人自古至今用来激励子孙后代勤勉读书,奋发图强的历史故事。


  清光绪二年(1876),林家濬中举人副榜,历任连山厅教谕、肇庆府教授,钦加太常寺博士衔,他生平作诗词四千余首,与其子林廷玉获“岭南父子诗人”美誉。光绪十七年(1891),林望欧中举并举孝廉;他的叔父林家江于宣统元年(1909)举孝廉方正。林中蓝、林家江、林望欧祖孙三代孝廉,一时传为佳话。


  除培养了一位位儒官,长青也走出一名名武将。其中,邓朝光任五品都尉,儿子邓廷策任从三品游击将军,被称为“父子将官”,还有武秀才吴瑞桐等。


  古村焕异彩  新雨润长青


  长青村历代人才辈出,文化底蕴深厚。祠堂、府第等历史建筑,既是族人们的精神纽带,更是长青村一笔宝贵的财富。目前古寨共保留有清代祠堂20余座;以及进士第、博士第、大夫第、中宪第、外翰第等几十座府第,可谓名祠荟萃,府第云集。对于这些历史建筑,长青人注重在保护中传承,目前有多座祠堂被列为县级不可移动文物登记单位,部分得到重新修缮,让功名郡望、祭祀仪轨、建筑装饰等这些祠堂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。


  在古长青村境内,有两座被当地人视为文化摇篮的书斋——培隽书室和东皋书屋。培隽书室为林氏九世祖林乔槐夫妇所建,先后培养了2名举人,6名贡生,还有秀才、监生多名。东皋书屋位于东港村邓厝内,也先后培养了5位贡生,以及文武秀才和监生多名。民国十年(1921),在长青人、时任惠来县长林鹤年的推动下,两座书塾合并为长青学堂,继续为长青文化教育事业发挥积极的作用,同时也为长青播下红色的革命种子。


  长青村是一片红色热土,韩江纵队地下党组织以长青学堂为阵地,传播进步思想,培育革命种子。进步青年林莱堂、林梓敬、林永清等先后走上革命的道路,为党的革命事业,为惠来县的解放做出积极贡献。1991年,长青村被评为广东省革命老区村。


  传承红色基因,赓续时代文明。迈进新时代,发展起来的长青人,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振兴乡村经济的原动力和助推剂。在镇、村党政的重视支持下,内外乡贤同心同德,搜集乡史资料,先后翻印了《桥梓诗林》《青溪集》,编撰《长青村古寨历史建筑》(辑录),出版《长青拾遗》等文史资料。长青村党支部书记邓庄高兴地说,这些文史资料的采编、出版,既是响应“文化惠来”建设的号召,更是对长青历代先贤功绩德操的一次梳理和重现,表达了我们长青人民热爱祖国、热爱家乡、心系家园的浓浓情怀。


  用心呵护古村历史建筑,用情弘扬优秀家风美德。长青人承祖训,诗礼传家;效先贤,锐意进取;拾文遗,编撰村史;谋发展,搞活经济……长青村正昂首阔步走在全面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中,我们相信,不久的将来,这里将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。


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,严禁转载。 承办单位: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
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:www.12377.cn
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768-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:gdczsjb@126.com
电话:86-768-2289965 传真:86-768-2289965 地址: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
版权所有 2004-2013 ©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.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*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-1 公安网站备案号:445101301104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