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 : 网站首页 >> 文化 >> 今日闲情
枫溪寻踪
发布日期 : 2022-12-13 08:51:33 文章来源 : 潮州日报

  □ 佘桂堂

  我是枫溪人,在枫溪乡出生。孩提时代听老人说,古时候枫溪乡里有一条小溪流过,小溪两旁种满枫树,所以就叫枫溪,乡名也跟着叫枫溪。近年看《枫溪镇志》,关于枫溪乡的得名是这样写的:“枫溪,相传创于南宋,因为溪流贯村中,岸上多植枫树,故名枫溪,村以溪名。”依此看来,枫溪的确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。

  朝代更迭,山移水改。枫溪乡三山国王庙前的石阶,从古代的七级变成现在的一级,古枫溪也在枫溪乡境内渐渐消失,我们现在还能找到枫树和溪流的踪迹吗?

  先说“枫”吧。

  古代枫溪乡,是潮州古城西面“距城十里”的村落,既无“巉岩岭嶂”(引号内容出自光绪《海阳县志》),也无名胜古迹,吸引不了迁客骚人,也无法占据历代府志的更多版面,现代枫溪乡也未有过考古发掘之事,因而,在地方文献中找不到有关“枫”的记录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在大巷与堀尾池交界处,壮深兄有一片旱园,内有一棵枫树,不知何时所种,儿童喜欢用双手吊在斜向的树干上,久而久之,变成一棵歪脖子树,成为枫溪小学学生放学后一个玩乐场所,后来不知哪一年这棵枫树也消失了。到了八十年代末期,枫溪镇政府在外马路种下二行枫树作为绿化路树,不清楚是否水土不服,没有一棵活下来。枫树之梦,终究成梦。

  再说“溪”吧。

  关于枫溪,明末清初顾祖禹在《方舆纪要》中是这样写的:枫溪“在县东北四十里大脊岭下。源出海阳县,即三利溪水派流也。”这里所说的“县”,是指揭阳县,所指枫溪,指现在的枫江。本文所指枫溪,是指枫江上游的一段。历代府志,对枫溪均有载,明·嘉靖潮州知府郭春震所修府志载:“枫溪、新溪源出西湖山,会于三利溪,潴于凤塘。”清·顺治知府吴颖所修府志载:“枫溪、新溪源出西湖山。”清·乾隆周硕勋志也作同样表述。以上志述都认定“枫溪源出西湖山”,西湖山自古存在,枫溪即使名字不叫枫溪,仍然是一条“源出西湖山”的溪流。三利溪是北宋元祐元年(1090)王涤任潮州军知州时所浚,枫溪早于三利溪存在。三利溪浚通之前,枫溪已流经枫溪乡。潮州地势东高于西,北高于南,故水自然往西南流,当溪水流到云梯岗前面时,南面有枫溪乡一片地势较高的“张厝埔”挡住去路,水流自然向西面低处拐弯,然而张厝埔与云梯岗距离不大,自西濠经陈桥而来的三利溪,与从西湖山后南出的枫溪,似应在此处首度会合,再流向枫溪乡。到了清·光绪知县卢蔚猷修的《海阳县志》,对“枫溪”与“枫溪乡”的记述则较为详细:三利溪“西流至徐厝桥下,别分一流,南出为枫溪,绕枫溪乡。谨按:徐厝桥下别分一流绕枫溪乡,南达人家前,系国朝嘉庆甲戌年知府万灵浚,今塞然,自枫溪大姐官前其水犹循故道,流至长美桥入三利溪。”这段记述,帮助我们弄清楚了三利溪枫溪段与枫溪的关系,枫溪与枫溪乡的关系。

  府志也好,县志也罢,毕竟是一府一县的志书,不可能对一个乡村作详尽的记载,枫溪在枫溪乡内的流向、位置,我们只能从枫溪古河道的遗存以及历代枫溪人的集体记忆中寻找。

  枫溪乡范围内,大大小小近30口池塘,据老辈人传述,除少数是风水池外,这些池塘就是古河道的遗存。在市街北侧,从东往西,依次有6口池塘:首先是柯厝祠堂池,市街东端北侧,距三利溪不足100米处,原有柯厝祠(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烧毁),祠堂前一口池,称祠堂池(A)。其次是中池(B),在老保善前;然后是“麦厝堀”(C),在新保善前,麦姓人家曾在池墘居住,往西是塘堀池(D),再往西曾厝巷接大德爷巷处有一池名圆堀(E),经曾厝巷至巷口,有一池离三利溪不足100米,此池叫溪口堀(F)。这6口池塘(A-B-C-D-E-F)连起来,就是一段旧河道,东西走向,基本与市街平行。2017年拓建绿榕西路,在麦厝堀西侧挖路基时,地表下有约1米深的瓦砾杂物堆积层,下面就是河沙层,再往下挖不到1米深,地下水不断涌出,沙层不断坍塌,险些陷没施工人员,离此地段向北不足20米,地表下就是格土层,可知有河沙层处就是古河道。老人谓此段就是原三利溪,究竟是因为历代市街北侧因扩大民居需要而致溪流改道,还是由于三利溪“屡塞屡浚”而形成?未有史料可证。有人则认为此段应是古枫溪河道,溪口堀离大姐宫不远,枫溪可以由此方向进入枫溪乡。

  光绪《海阳县志》所载三利溪绕枫溪乡一段,节点是大姐官前,自徐厝桥南出,经大姐宫(龙母圣庙)前而绕枫溪乡,《海阳县志》谓为“知府万灵浚”,究竟是“始浚”还是“疏浚”?笔者认为应是“疏浚”。如前所述,枫溪先于三利溪存在,流经枫溪乡,故知府万灵应是利用原河道,疏通拓宽,事半功倍,并非万灵之后才有绕枫溪乡的枫溪。大姐宫前旧有一道三洲石桥,横跨枫溪。大姐宫大门联云:“庙镇桥头千古在,门向江山万年长。”证明了此桥的存在。乾隆《潮州府志》谓“枫溪桥在城西南”,而光绪《海阳县志》更具体,“枫溪桥在枫溪乡距城十里”,指的就是大姐宫前这道桥。自徐厝桥下分出的三利溪支流,经大姐宫前枫溪桥之后,进入枫溪乡,经浮洲园西侧,到达“龙涵池”(G),继续南向,抵宫前池(H)。宫前池也是明清时代的小港,小船出入,货物装卸,都在宫前池进行,大官前至黄厝前这一段古河道,八十年前尚在,笔者母亲今年100岁,17岁嫁到枫溪时就看过这段“溪迹”。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吴发店铺就在这段河道上,立木桩铺木板而建。由黄厝前往西南折,就是卢厝池(I),继为桥西池(J)、如合池(K)、面前池(L)、南折进入后头池(M)、佘厝祠堂溪(N),祠堂溪南侧为佘厝桥(枫溪人俗称第一桥),民国时建安揭公路,佘厝桥埋于路基之下,而枫溪继续往南,流至人家前。枫溪这一路,由徐厝桥经G-H-I-J-K-L-M-N几口池塘而达佘厝桥,环绕当时枫溪乡西南一侧建成区外缘,就是光绪《海阳县志》所谓“绕枫溪乡”的枫溪。

  枫溪乡范围内还有一段河道,从大姐宫前分出,经[满草场]南侧(现枫溪医院对面大厝,其地基为旧河道),过[溪下],入巷口池(O),通[大宫前][向北]入宫前池(H),此段传为明代橄榄巷口何员外所浚,相传何员外在凤塘一带有大片田地,每到收获季节,运租谷小船抵大官前溪段,由于出入船只较多,进入宫前池卸稻谷需等待多时,早稻收租时常有“风时雨”,稻谷常常被淋湿。何员外遂采纳乡贤吴殿邦的建议,挖一小溪连接宫前池和巷口池,再经[溪下]到达[大姐宫]前,这样运租谷的小船“枫溪条”,便可由这一段小溪进出,到达[巷口]“三座落”何员外厝前,从而缩短等待时间,减少损失。因故,后人将这段小溪称为宫前溪,巷口池也有人称“巷口溪”。向北街口通宫前处原有一座杉桥,旁边一带叫杉桥头,可证此段溪流的存在。

  枫溪进入宫前池之后,有一段流经[向南]溪底窑,经程厝池(P),在[公厅前]进入沙堀池(Q),此段旧河道,池与池之间有一条“大屎沟”(排污阳沟)相连,“大屎沟”出沙堀后开始变宽,接近1.2米,南向经[石桥头]的石桥,进入佘厝祠堂溪(N),此段并非三利溪支流,应是古枫溪河道。

  南宋以后,伴随陶瓷业在枫溪乡发展,枫溪乡的枫溪河段,是货运繁忙的黄金水道,由西山溪顺流而下的小船,运来萩草、瓷土等原材料,由揭阳枫江逆流而来的“枫溪条”,运来了燃料和菜脯红糖等生活用品,又运出陶瓷产品尤其是“乌缶”(即陶器),甚至有人专门在枫溪乡收购猪屎,由此溪运往揭阳作肥料(在大姐官前三利溪旁边有专门堆放猪屎的地方称“猪屎堀”)。这些往来运货小船停靠装卸的地方,就是“宫前溪”和大姐宫前的“新沄”(即水闸)这二处小码头。可见,枫溪乡陶瓷业的发展,带来了枫溪至三利溪航运的繁忙,而枫溪、三利溪内河航运的发展,又促进了枫溪乡陶瓷业的兴旺。    枫溪旧河道从大姐宫前至大官前至石桥头到佘厝桥,这一线沿途保留了很多与“溪”有关的地名,进一步证明了枫溪古河道的存在。

  [满草场]在市街亭脚南面,一片长满绿草的场地。

  [浮洲园]潮俗称江滨田地为“洲园”,这是枫溪之滨的一片洲园。

  [溪下]浮洲园东侧,枫溪乡一片低洼的地方。

  [宫前溪]即宫前池,是枫溪乡一处可停泊小船的小港。

  [溪底窑]这是枫溪乡最能证明古河道存在的一个地名,窑在怀德文祠南侧,上世纪七十年代还在使用,属于当年瓷八厂的龙窑。顾名思义,就是建在“溪底”(枫溪旧河道)的龙窑。

  [石桥头]架在枫溪上的一座石梁桥,石桥附近称石桥头。

  [佘厝祠堂溪][松柏篮园]至佘厝祠堂前面的一段“溪路”(旧河道),1950年还有近200米长,由石桥头经新宫前往佘厝祠堂,须经过祠堂溪,溪上一道木桥,称杉桥,1954年拆去,填土为路。

  [佘厝桥]志书所称名字,枫溪人俗称“第一桥”。

  在枫溪乡西南侧田野中,还有一条叫新溪的小溪,由西塘经“红毛灰桥”往南过石烛桥到达凤塘,枫溪人也称“石烛溪”。溪上有一小桥,桥头两侧各有2条直立的小石柱,近1米高,上端刻成莲花形状,远看似蜡烛,故称石烛桥。桥面距水面较高,方便满载小船通过。此桥距现在枫一小学西侧不足200米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,石烛溪还可以通行“枫溪条”小船,溪水有潮汐,涨水时附近的货物可在石烛桥岸边装卸。

  星移斗换,世代更迭,沧海桑田,应接不暇。二个甲子以前修竣的《海阳县志》,早已宣告枫溪“今塞然”,历史虽曾留下部分旧河道的遗存,但随着大国兴起,枫溪乡面貌已日新月异。民国时期三层的春风洋楼,就能成为当年枫溪的唯一,君不见现时枫溪乡,高楼林立,连30层也不在话下。随着高楼拔起,马路新拓,枫溪的旧河道痕迹也渐渐消逝了。但是,枫溪人不愿意让枫溪消失,他们要把枫溪留下来,留在枫溪人的集体记忆中。池塘没有了,让门牌地名把她们留下来:塘堀墘、沙堀墘……石桥没有了,洲园没有了,让社区名字把她们留下来:石桥社区、洲园社区……

  枫溪人还用图腾,把枫溪的记忆传给下一代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,枫溪小学的校徽是这样的:一个银边倒三角,底色浅绿,上边宽处是“枫溪小学”四个黑字,中间是一片火红的枫叶,叶柄朝上,叶尖往下,在枫叶的下半部,三条象征溪水的波状银线横穿而过,这就是枫溪,这就是枫溪人留给后代的礼物。

  枫溪没有消失,枫溪永远流淌在枫溪人的心中!

  注:

  1.文中英文字母,每个字母为一口池塘的代号。

  2.为避免混淆,文字用[ ]标记者,表示是地名。


相关文章
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,严禁转载。 承办单位: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
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:www.12377.cn
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768-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:gdczsjb@126.com
电话:86-768-2289965 传真:86-768-2289965 地址: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
版权所有 2004-2013 ©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.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*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-1 公安网站备案号:445101301104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