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 : 网站首页 >> 文化 >> 今日闲情
“阳明学”在潮州的传播(一)
发布日期 : 2021-08-21 10:23:59 文章来源 : 潮州日报

王阳明画像(张大千作,见2017.2.2《光明日报》)


  王守仁(1472——1529),明代哲学家、教育家。字伯安,浙江余姚人(据嘉庆《山阴县志》)载:王阳明是与书圣王羲之同宗不同系的王姓后裔,王羲之从山东迁至绍兴,后子孙分居各地。阳明的先祖王寿迁至余姚,故出生在余姚。10岁时,父亲王华又从余姚迁归山阴<绍兴>。31岁那年,曾筑室阳明洞中,世称“阳明先生”。晚年又常在稽山书院讲学传道,逝后葬兰亭南侧之鲜虾山寝陵)王阳明早年因反对宦官刘瑾,被贬为贵州修文县龙场驿丞。后因平定各地暴乱特别是江西宁王朱宸濠之乱,封为新建伯。官至南京兵部尚书。卒谥文成。

  王阳明尝潜心学习宋代的程朱理学和佛学,后转习南宋陆九渊的心学,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,成为以“反传统”的姿态出现的心学集大成者,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,并流传到日本(是“明治维新”的思想武器,至今仍是日本众多军事家、企业家的人生箴言)。据王门弟子归纳,“阳明学”有“三大要”:致良知,亲民,知行合一。并概括为心学“四教”:“无善无恶是心之体,有善有恶是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”

  (有关阳明心学的界定与评价,可谓众说纷纭,因与本文题旨未合,且笔者自知学力不足,故不详及。)

  民国三十七年戊子(1948)十月,饶宗颐先生“以半月之力”撰成之《薛中离年谱》(以下简称《年谱》)[跋]曰:

  中离(薛侃之赠号)先生为王门高弟……于师门宗旨,多所敷发……王学盛行于岭南,论者咸推动于先生焉。

  但据《年谱》[正德六年辛未(1511)]条:“冬,阳明在铨司,郑一初(字朝朔,揭阳人读书紫服山,因号紫坡)因陈世杰请受学,日与徐横山、顾若溪问质究竟,始闻圣人之学。”该条目之按语曰:“《阳明年谱》引《同志考》:“壬申(应为“辛未”之讹),顾应祥、郑一初、徐爱等同受业,潮人入王门者,当以一初为首。”饶氏定郑一初为“潮人入王门者”之首,甚为公允。一初系薛侃之友,三年后,薛侃赴进士试不第,闻王阳明在南京任鸿胪寺卿,讲孔孟周程之学,遂就南京国子监师事焉,服良知之教。此为薛侃隶王门之始(《年谱·正德九年》条)。是年,侃方29岁。其后,先生益笃于学,“三十守益定,举业益精,累试监元(即屡次于国子监考试均列前茅),大司丞汪公器重之。爰阁笔砚,笃志学问,若将终身焉。”(薛侨《中离公行状》)翌年,同籍里之杨思元亦来求学于王阳明。杨思元是正德三年进士、龙溪人杨典之子(光绪《海阳县志·杨典传》)谓典“师事陈白沙、王阳明,敦伦睦族,化及于乡。”),父子皆师事阳明,成一时佳话,亦足见阳明学在潮州影响之大、地位之高。

  正德十一年九月,阳明巡抚南赣汀漳,过玉山(今江西玉山县)。时薛侃之长兄薛俊方任玉山教谕。“遂执弟子礼,问行己之要,阳明曰:‘自尚谦(薛侃字)与子游,知子笃行久矣。试自言之。’俊曰:“俊未知学,但凡事依理而行,不敢出范围耳。’阳明曰:‘依理而行,是理与心犹二也。当求无私行之,则一矣。’自是所学日进。”(光绪《海阳县志·薛俊传》)阳明学主张:心即物,心即理。“心外无物,心外无言,心外无理,心外无义。”(《与王纯甫》)心便是一切,心即宇宙万物之主宰。心之本体无所不包,心之理无穷尽,只为私欲障碍、窒塞,使心之本体丧失。所以,“当以无私行之”,回归心之本体,使心与理归于“一”。在王阳明的启发下。薛俊“自是所学日进。”

  正德十二年(1517),薛侃考中进士,本可进入仕途,但他自忖:“‘仕以行道,吾斯未信。’乃告归,获依亲之命。过怀玉(即玉山),时太宜人就养靖轩公(薛俊之号)官邸。”(《行状》)数月后,其母知侃有志于学,乃曰:“‘亟往于虔(今江西赣州市),再侍阳明以终汝所学。’……乃携弟侨暨诸侄往处于虔者年馀。阳明公提督军务,乐与讲聚而忘其冗剧。”(《行状》)其时王阳明方主持平乱军务,未暇宁居,只能经常借书信以讨论学问。值得注意的是,阳明多次在给薛侃的信中提到自己的儿子的教育问题。如:“小儿正宪。犹望时赐督责。”“小儿劳诸公勤勤开诲,多感多感!”“小儿劳开教,驾骀之质,无复望其千里,但得帖然于皂枢之间斯已矣。”(俱见《阳明全书》四,转引自《年谱》)可见,薛侃在赣期间,阳明特别器重他的学识与品德,让他兼任儿子的家庭教师。

  薛侃在赣期间,还办了另一件大事:首刻王阳明的《传习录》,称为“薛本”。该书系正德十三年(1518)刻于虔州者,凡三卷。卷一为徐爱录,卷二为陆澄录,卷三为薛侃录。至嘉靖三年(1524)南大吉取阳明论学书增为五卷,续刻于越(此外还有欧阳本、南本、钱本等多种版本)。后人将《传习录》列为《阳明全书》之首篇,该书翔实地记录了王阳明生前的哲学语录,是研究阳明学的基础资料,薛侃首刻之功,历久弥彰。

  正德十六年(1521)四月正德帝逝世,世宗嘉靖立,游学四年多的薛侃方授为行人司行人(正八品),但淡漠宦途而潜心问学的薛侃,有探究学问的机会便不会放过。如嘉靖二年,王阳明丁外银(父丧)在越、薛侃“与同门邹守益、黄宗明、马明衡、王艮等侍讲。”嘉靖三年奉使湖广(行人司的职责为传旨册封等事),事竣,便道入潮归养。母卒,复丁忧在家。“讲学中离山,日与士友讲习不辍。四省同志闻风远来,至不能容,各自架屋以居,会文考德,兴发益多。”居乡四年多期间,薛侃还曾倡开“中离溪”,推行“乡约”,建“通济桥”,“修砌桥路三十馀所。”“利无不兴、害无不革,远近颂功,至今不衰。”(《行状》)嘉靖七年十一月,入京师。闻阳明先生卒,“为(灵)位于兴隆寺,率(薛)侨与四方同志欧阳南野、魏水洲辈数十人朝夕哭焉。欲弃职奔迎,或曰:‘即选言官,宜少俟。’先生弗听。方公西樵时为冢宰,亦劝曰:‘重望舆论攸属。'亦弗听。求使山东,公事暇趋王氏家,事无大小,咸为经理,然后反(返)。”(《行状》)中离先生之于师道,可谓尽礼尽义矣!

  嘉靖十年(1531),薛侃任行人司正(正七品)。闰六月二十六日上《复旧典以光圣德疏》,乞择亲藩贤者居京师,以待他日皇储之生。“帝方祈嗣,讳言之,震怒。立下先生狱廷鞠,究交通指使者。”(《明史·本传》)薛侃本为朝廷谋虑,不料因此事而卷入夏言与内阁首辅张孚敬的党争之中。他在六天中被连鞠八次,四次昏迷不省人事。但他始终不承认夏言是《疏》稿的主使者。说:“‘明有君父,幽有鬼神。头可断,此心不可欺!’观者啧啧,以真铁汉称之。”(光绪《海阳县志·薛侃传》)后此案具得其实,而嘉靖却仍怨恨薛侃《疏》讽自己无子嗣,将他削职为民。

  薛侃还乡,明农讲学。“一日,父老携子弟至山斋曰:‘阳明德泽在吾潮,而人莫辨。先生惠益于吾潮,于今益显。故士民追思之,立宗山祀焉。一以报功,一以修学。’”(《行状》)请于当道,允建宗山书院。邹守益《怀惠祠记》云:

  怀惠祠者何?潮士若民怀阳明先生之惠而祠之者也……中为祠堂,左为讲堂,右为经楼,为宴会厅,翼而环之以书舍,萃生儒肆业,可居百人,诚一方之胜也。

  光绪《海阳县志·古迹》谓:“宗山书院,亦名‘怀惠祠’,在东莆桑浦山麓。明邑人薛侃为王阳明,今圮。”《年谱》则曰:“按:宗山书院在今潮安东莆都塔下乡南,在内桑浦山之中部,石坊犹存,面华严山。坊正面题‘宗山书院’,背书‘仰止’二字。”

  薛侃一生,以传播阳明学为依皈,王阳明于嘉靖三年在薛俊逝后撰写的《祭文》中说:

  自君之弟尚谦(薛侃字)始从予于留都(南京),朝夕相与者三年,归以所闻于予者语君,君欣然乐听不厌,至忘寢食……尽使其群子弟侄来学于予,而君亦躬枉辱焉……自是其邑之士。若杨氏兄弟与诸后进之来者,源源以十数。海内同志之盛,莫有先于潮阳者,则实君之昆弟之为倡也。其有功于斯道,岂小小哉!

  《年谱·跋》中胪列了从阳明问学者名单,计薛俊、薛侨、薛宗铠、杨骥、杨鸾、黄梦星、林文、余善、杨思元、陈明德、翁万达、吴继乔等共十二人,正如《祭文》所言,实则薛侃之“为倡也”,其有功于阳明学之传播、普及,“岂小小哉”!

  近闻潮安区、金石镇政府正筹备宗山书院之复建工程,喜讯传来,欣抃无巳!谨盼工程能早日动工,以再现当年“四省同志闻风远来,至不能容”之盛况,展示“阳明学”传播基地之风采!

  (参见陈椰编校《薛侃集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4年1月)


相关文章
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,严禁转载。 承办单位: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
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:www.12377.cn
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768-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:gdczsjb@126.com
电话:86-768-2289965 传真:86-768-2289965 地址: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
版权所有 2004-2013 ©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.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*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-1 公安网站备案号:445101301104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