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 钱续坤
自古以来,母爱是最伟大也是最无私的。且不说“孟母三迁”“岳母刺字”“欧母画荻”“田母拒金”“陶母封鱼”等历史典故,对古哲先贤的潜移默化影响和对后世子孙的启迪教育作用,单单吟哦唐代诗人孟郊“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”这短短的两句,就不禁使人心生微澜,甚至是潸然泪下。
好一个“慈”字!《说文解字》曰:“慈,爱也。从心,兹声。”原义为“仁爱、和善”,《左传·昭公二十八年》附注:“上爱下曰慈。”《管子·形势解》诠释得更为具体:“慈者,父母之高行也。”从这个意义上讲,“慈”与“爱”有关,但比“爱”又多了一些内容,也就是说“慈”的内涵中,仅有“爱”的内容远远不够,还要有“和善”的方式,有“利子”的效果,即母亲有教化子女的责任,这样的母亲才能称之为“慈母”。孟浩然“十五彩衣年,承欢慈母前”(《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》)、李商隐“慈母方病重,欲将名医投”(《送母回乡》)、王冕“慈母倚门情,游子行路苦”(《墨萱图·其一》)诗中的“慈母”,皆为此意。
其实,“慈母”最初与“慈爱”无关,在我国古代,“慈母”是“继母”的代名词。此语并非空穴来风,《仪礼》曾给“慈母”下过很具体的定义:“慈母者,何也?传曰:妾之无子者,妾子之无母者,父命妾曰:女以为子。命子曰:女以为母。”简单地分析,要想成为“慈母”必须同时拥有五个前置条件:具有小妾身份;没有生育或者没有生育男孩;丈夫还有妻妾;去世的妾留下来的是男孩;最后还得经丈夫同意。如此说来,不是随便哪个女人都可成为“慈母”,也不是哪个儿子随便都可拥有“慈母”,“慈母”在传统的理念下实在是不易!
引申开来,古时不单是母亲去世后称继母为“慈母”,即使母亲没有去世,而被父亲休了,即“出母”,作儿子的也要以“慈母”为母,而不能以生母为母。原因非常简单,生母是父亲妻子时就是儿子的母亲,现已不是父亲的妻子,就不再是儿子的母亲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就有这样一段记载:“伯鱼之母死,期而犹哭,夫子闻之曰:‘谁与哭者?’门人曰:‘鲤也。’夫子曰:‘嘻!其甚也。’伯鱼闻之,遂除之。”这个故事讲的是,孔子的儿子孔鲤的生母去世一年时,孔鲤还在悲伤地哭泣。孔子知道后非常不高兴,认为孔鲤此举有悖礼节。孔鲤听说了,立即停止哭泣并脱去丧服。按当时的礼数,孔鲤应该为生母守丧三年,就是因为其母在去世前,已被孔子以“口多言”的原因休了,所以孔鲤就没有为生母守丧的权力和义务。
虽然“慈母”在《仪礼》中有着严格的定义,但是词义的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慢慢地发生变化,至少在唐代,“慈母”已经不再是“继母”的专称。李白的诗中就有“曾参岂是杀人者,谗言三及慈母惊”(《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》)的句子,孟郊《游子吟》中“慈母”的指向性更加明确。后来甚至用简单的一个“慈”字来自称其母,“庶云留汝车,爱我堂上慈”(宋王安石《寄虔州江阴二妹》)及“空啼遣吏城头血,莫慰衰慈梦里身”(清周亮工《呻吟床第闻家慈病》)诗中之“慈”,指的都是慈爱的生母。
梁启超在《倡设女子学堂启》中开篇写道:“上可相夫,下可教子,近可宜家,远可善种,妇道既昌,千室良善,岂不然哉!”又在《变法通义·论女学》中讲:“蒙养之本,必自母教始;母教之本,必自妇学始。”强调了母亲对家庭和对社会的重要意义。因此,不论是生母还是继母,她们永远都是最伟大的“慈母”!
在母亲节来临之际,请献上一束康乃馨给您的慈母吧,并对她大声地吟诵这段感人肺腑的诗句:“爱子心无尽,归家喜及辰。寒衣针线密,家信墨痕新。见面怜清瘦,呼儿问苦辛。低徊愧人子,不敢叹风尘。”
- 2024-11-12画中气韵
- 2024-11-09何不读书乐暮年
- 2024-11-05立冬的文化内涵
- 2024-10-29故纸沧桑
- 2024-10-26“三笑”见诸 真性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