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 : 网站首页 >> 文化 >> 百花台
范仲淹撒糠定堤址
发布日期 : 2020-03-19 09:38:14 文章来源 : 潮州日报

  □ 成健

  北宋,苏北沿海地区屡受海潮肆虐,修筑于唐代的捍海堰因年深日久已逐渐残破,根本无法阻挡汹涌澎湃的浪潮,于是田地、房屋和亭灶遭冲毁,牲畜被淹死,百姓流离失所。仁宗年间,范仲淹监西溪(今属江苏东台)盐仓,即负责监督淮盐贮运转销,这本是一个闲差,然而他目睹民生疾苦,主动向上建议再修海堤,得到支持。随后,朝廷任命范仲淹为兴化令,全面负责治堰。范仲淹不畏艰辛,发动四万多民工奔赴海滨,前后历时四载,终于大功告成。重修的海堤长71公里,脚宽3丈,面阔1丈,高1丈5尺。海堤筑成后,宛若一条巨龙横卧于黄海之滨,拒惊涛,护良田,百姓安居乐业,丰衣足食。后人铭感范仲淹的功德,将海堰命名为“范公堤”。

  千百年来,在当地百姓中一直流传着范仲淹撒糠定堤址的故事。当年,由于旧堤大多坍塌湮没,加之海岸线不断变迁,堤址必须重新勘定。然而海岸蜿蜒曲折,潮汛大小难测,近前靠后皆不适宜。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宋代,普测海岸十分困难,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说,更需拖延太多时日。范仲淹为此绞尽脑汁,仍苦无良策。

  一日,范仲淹去海边勘察,在一个渔民家中小憩喝水时,无意间瞥见人家的猪食桶,桶沿残余着一圈褐色的稻糠,他顿时计上心头。等到大汛即将来临,范仲淹带领沿海百姓将喂猪用的稻糠遍撒海滩,海潮铺天盖地而来,漂浮的稻糠随着波浪涌进。落潮后,褐色的稻糠则滞留在泥滩上,形成一条弯弯曲曲的糠线。范仲淹命民工们沿线打桩,新堤址就此确定,时人又称之为“糠堤”。

  范仲淹撒糠定堤址的故事,也许只是个传说,未见史料佐证。但这个传说却说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:人的才智来源于实践。范仲淹自幼饱读诗书,但遇到前所未有的疑难,还得深入生活去观察,去探索,去领悟,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

相关文章
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,严禁转载。 承办单位: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
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:www.12377.cn
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768-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:gdczsjb@126.com
电话:86-768-2289965 传真:86-768-2289965 地址: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
版权所有 2004-2013 ©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.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*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-1 公安网站备案号:445101301104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