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 : 网站首页 >> 文化 >> 百花台
石魂
发布日期 : 2019-08-27 10:08:54 文章来源 : 潮州日报

  写过一篇《石趣》,说我外出旅游,总喜欢随手带回几颗小石子回家把玩。但,玩石毕竟是玩文化,我那些小石子实在没什么文化含量,意思不大。想起中华大地上有许多石头,成为中华文化的厚重载体,很有韵味,很有深意,值得说一说。

  石头,不论大小,其存在至今都是上万年上亿年了。我国是个文明古国,那些石头,只要被人看到或用过,几乎都有故事,只是有的传开去、传下来;有些却只有当事人知道。

  我们来说望夫石。

  中华大地上有多少石头被称为望夫石?不计其数。因为它的坚韧,可以用来象征爱情的坚贞不渝,所以,它们身上就被赋予许多传说。最著名的当属安徽蚌埠市郊淮河边上的涂山望夫石。因为它与大禹治水有直接关联,传说是大禹的妻子化成的,存在至今4000多年。

  那年月,黄河常年发洪水,在下游不断改道,人民苦不堪言。大禹临危受命治水,他带领民工兄弟们一干13年,曾三过家门而不入。他奉命治水时,刚新婚不久,后来妻子生育,他从家门经过听到婴儿啼哭都没进去看一看。这个真汉子,不忘初心,勇于担当,终于制服了洪水,他的妻子,天天在淮河边上望夫,盼见到丈夫身影,盼夫归来,终于化成了一块石头,永远立在当涂山上,她用坚强的意志支持丈夫,这石头可证。

  抱歉,我没去当涂山,没看到这块石,只能抄书,实在没多少滋味。说些我去参观过的望夫石吧。

  那年去秦皇岛,游山海关。山海关东6公里处靠渤海边有个小山岗叫凤凰山,山上有座孟姜女庙,庙后有巨石,石上许多小坑,据说这是当年孟姜女站在石上望夫,反复徘徊,踩踏出来的脚印。这石刻有望夫石三个大字。老百姓的想象力也真丰富,大自然的伟力在硬石上留下几个水蚀坑,说成是孟姜女那软软的小脚踩出来的,这位绝代女子有多坚贞!

  我脱了鞋爬上石去,粗硬石纹刺得脚痛,真佩服孟姜女。我站在两个小石坑上,迎着渤海湾吹来的浩荡海风,眺望波涛中那座姜女坟,浮想联翩。

  又一年,是冬天,去游漓江。江两岸景点众多,都是以山形石貌近似某物而附会编撰的故事,漓江右岸有望夫山,山下有个斗米滩,滩头江陡水急,枯水季节,航船寸步难行,只有坐等水涨才成。有一对夫妻,把自己所剩的米救济了一户人家。丈夫每天上山看有无船过往可以求救,久不见归。妻子背着婴儿去追夫,双双化成石头留在山坡上,从江中上望,有一石恰似一人身着长衫望向北侧,叫仙人石。半山坡有一石,确如背着婴儿的妇人,称望夫石。清代广西女诗人朱玉仙有诗安抚石妇人:“千古伤心何独尔,凄凉还有杞梁妻。”杞梁妻就是孟姜女。不过,比之姜女庙的望夫石,传说中的主人公毕竟史有其人。这漓江望夫石,纯属浪漫主义的想象,我不太喜欢。我喜欢的是那些带有现实主义手法的民间传说,如仙游县望夫塔。

  有一年,我们去福建仙游县拜访剧作家郑怀兴。车进入仙游,就见到有座叫塔山的小山岗上有座塔,郑怀兴后来告诉我们,那叫望夫塔。唐代有一周姓女子,因丈夫出海捕鱼,累月经年未归,她天天上山眺望,每天搬一石头垫脚,日积月累,脚下垫出一座石塔。终于见到丈夫的渔船归来了。谁知丈夫见到山上有塔,认为不是自己家乡,掉转船头到别处去寻家乡了,绝望的周氏投海身亡,现在这座塔是后人修建的。

  搬石垫脚,积石成塔,更接近真实,更可信。我相信当年的渔村真有周氏这样的女子,所以喜欢这个故事。

  我们潮州有望夫石吗?我未知,但我相信有,而且很多。这里是著名侨乡,我是从那首过番歌联想到的。歌曰:“一溪目汁一船人,一条浴布去过番。钱银知寄人知返,勿忘父母与妻房。”丈夫去过番,妻子送别至船头,频频嘱咐:“人知返,勿忘父母共妻房。”望夫归之情,热得烫手。从踏出门口第一块石,到村道上块块石板,年年月月,踏了多少来回,哪一次不是在望夫归?这首民谣,对海外游子来说,就是心中的《归去来辞》。

  石头无语,但人民赋予它以文化,它就有了灵魂,永远昭示着人间的美。


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,严禁转载。 承办单位: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
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:www.12377.cn
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768-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:gdczsjb@126.com
电话:86-768-2289965 传真:86-768-2289965 地址: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
版权所有 2004-2013 ©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.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*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-1 公安网站备案号:445101301104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