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 : 网站首页 >> 新闻 >> 潮州新闻
非遗传承人期盼潮州文化公益基金会发挥作用
抢救濒危项目再现文化风采
发布日期 : 2015-05-21 09:43:15 文章来源 : 潮州日报

  本报讯(记者 陈翊)随着潮州文化公益基金会成立日子的临近,我市不少非遗传承人内心越发激动起来,他们期盼基金会在潮州文化事业发展上发挥积极作用,及时抢救濒危文化遗产,让“百屏灯”、“十八套潮州大锣鼓”等潮州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再现风采。

  “让百屏灯再现风采,是我人生最大的愿望。”据潮州花灯省级非遗传承人刘耀生介绍,百屏灯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,但基本没有实物传世,自己也是靠着家中祖辈传下来的《百屏灯脸谱》,才对其制作过程有所了解。“据我所知,至今还没人完成真正的百屏灯,因为里面不仅仅涉及花灯工艺,还有泥塑、潮绣、抽纱等等。”刘耀生说,百屏灯工序之繁复,技艺之精细,决定了百屏灯只有集各方人才,合各家之力,才能制作成功。然而,当前花灯技艺传承青黄不接,又缺少凝聚花灯、泥塑、设计等多方人才的机制,这让百屏灯重现的希望愈加渺茫。而潮州文化公益基金会的成立,让他看到百屏灯诞生的可能,刘耀生说:“希望基金会一方面能为百屏灯制作提供资金支持,另一方面要充当起沟通协调的桥梁,集结各种工艺门类的人才,让百屏灯这一自古传承的艺术奇珍,在这代人手上重焕光彩。”他还希望,基金会能够进一步支持濒危文化项目的保护传承,让花灯等传统文化能流传下去,让百屏灯等艺术奇葩能长盛不衰。

  在采访潮州大锣鼓省级非遗传承人陈镇锡时,他告诉记者:“十八套潮州大锣鼓是先辈传下来的完整的十八套,这对传承和弘扬潮州传统文化来说,是十分宝贵的财产。”我市自1953年便成立了潮州民间音乐团,半个世纪以来,一直对以潮州大锣鼓为主的潮州音乐进行保护和传承。近年来,陈镇锡还组织对十八套潮州大锣鼓进行编排录制,目前已完成了《六国封相》、《关公过三关》、《红迈水舟》、《十仙庆寿》、《双咬鹅》、《薛江祭坟》等6套作品的录制,当前正抓紧排练另外两套潮州大锣鼓,争取早日完成。陈镇锡希望能乘着潮州文化公益基金会成立的东风,早日将十八套潮州大锣鼓录制出品,让更多人感受到大锣鼓的铿锵魅力。与此同时,通过政府、社会、基金会的支持,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前来学习,让潮州大锣鼓这一文化项目能够更好地传承、发扬。

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,严禁转载。 承办单位: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
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:www.12377.cn
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768-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:gdczsjb@126.com
电话:86-768-2289965 传真:86-768-2289965 地址: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
版权所有 2004-2013 ©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.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*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-1 公安网站备案号:4451013011048